科瑞资讯:我科学家揭秘H7N9病毒传播路径
据了解,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再次检测出5份H7N9禽流感阳性样品,其中3份来自山东,2份分别来自江西和广东。先前我国科学家研究证实,人感染H7N9病毒与被发现的家禽H7N9病毒一致。而早先研究发现,我国家禽体内的H7N9病毒或来自迁徙候鸟,那么这之间具体的传播线路又是如何串成的?近日,中科院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科技人员揭开了关于H7N9病毒溯源和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跨种间传播机制。
日前,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研究发现,造成这次H7N9病毒暴发的是一种新型重配病毒,主要由4个不同来源的流感病毒重配而成。同时他们也“破译”了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分子机制。
研究发现,病毒的表面抗原血凝素(HA)基因很可能来源于我国长三角鸭群中的H7亚型禽流感病毒,而这种病毒则很有可能是由在东亚迁徙线路上的候鸟传入;另一个表面抗原神经氨酸酶(NA)基因的最有可能来源是经过我国的迁徙候鸟,而鸭群很可能作为一个重要的宿主将野鸟的病毒传入家禽。
另外6个内部基因片段来源于在我国家禽中(主要是鸡群)流行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,且并非单一来源,造成6个内部基因片段多样性的原因可能与家禽运输有关。研究还发现,这次H7N9病毒至少有两个不同分支,它们在病毒的受体结合特性、“达菲”耐药性等方面具有不同表征。
据介绍,该团队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,研究H5N1病毒野生型和突变型HA蛋白分别与禽源和人源受体类似物的结合能力,发现野生型HA只结合禽源受体,而突变型HA则具有结合人源受体的能力。这表明突变型H5N1病毒有可能感染哺乳动物上呼吸道,并侵染肺部组织造成严重感染。
团队还揭示了突变型HA与人、禽受体结合的特点及结构基础,发现关键的Q226L氨基酸突变决定了受体结合的转换,并进一步阐明了这种转换机制,同时证明了该突变型HA的其他3个氨基酸突变也对病毒获得空气传播能力起重要作用。该研究是国际上首次在分子水平,对重要氨基酸突变能导致H5N1病毒在哺乳动物间获得空气传播能力进行解析,是禽流感跨种传播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,将对H7N9流感病毒的系统研究提供重要信息。
同时,中国研究人员2日在美国《科学》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,他们将H5N1型禽流感病毒和2009年引发流感大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结合,发现重组后的某些病毒具备在哺乳动物间传播的能力。这项研究对遏制H5N1病毒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。
研究发现,原来H5N1病毒一直被限制在禽类身上,偶尔有散发的人类感染病例。科学家发现,当HA蛋白受体结合部位226L位发生谷氨酸一亮氨酸突变时,H5N1病毒就会改变其结合特性,更容易感染人类。科学家还认为,最近暴发的H7N9禽流感病毒HA蛋白226L位自然发生了基因变异,因此对H5N1的“破译”有助于解释H7N9病毒为何对人的感染性更强。
相关产品推荐
关于科瑞资讯:我科学家揭秘H7N9病毒传播路径扩展阅读
- 1.DZF系列真空干燥箱系列 2019/05/17
- 2.水热合成反应釜 2015/04/10
- 3.数字式旋转粘度计 2013/04/10
- 4.RE-501型5L旋转蒸发器 2015/12/29
- 5.变频微波化学反应器 2018/11/15